本文全部转载于“乡兴志联” 赵艳艳老师带来的大学生如何助力乡村振兴,2006届毕业生,也是北京市首批大学生村官,至今已深耕乡村服务15年—从基层一线到政府统筹,从规划设计到商学院研究,再到社会组织运营,见证了乡村发展的诸多变迁。以“知、思、行”为核心,帮大家理清“大学生如何助力乡村振兴”,给大家一份可落地的参考。 一、“知”:先搞懂乡村振兴的 “底层逻辑” 要做事,先明理。理解乡村振兴,可从“国际经验”和“国内框架”两个维度切入: 1.国际视角:看各国如何做乡村文章 不同国家的路径,能给我们多元启发: 英国:以“集镇发展”为核心,让居民参与规划,避免“自上而下”脱节; 美国:平衡“民生需求 + 生态保护 + 乡村特色”,联邦与地方共投基建; 日本:“一村一品”,精准挖地域优势,拒绝同质化; 西班牙:最早做“农业 + 旅游”,把农场变体验基地、城堡变饭店; 法国:用“法律 + 资金”保障生态农业,让环保落地成产业。 2.国内框架:记住“五个振兴 和“三步走” 我国乡村建设是长期探索的结果,2017 年提出的“乡村振兴战略”是核心纲领: 五个振兴(缺一不可): 产业振兴(农业+ 二三产融合,如种养殖+ 电商+ 旅游)、 人才振兴(留住+ 吸引“懂农爱农”的人)、 文化振兴(守乡土文化,避免千村一面)、 生态振兴(护绿水青山,建宜居乡村)、 组织振兴(建强基层党支部,让治理有主心骨)。 三步走时间表: 2020年(制度框架成型,脱贫衔接乡村振兴)→2035 年(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)→2050年(乡村全面振兴,实现“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”)。 二、“思”:找到你的 “乡村定位”—— 个人与乡村同频 懂了大背景,更要找“小切口”:你是谁?乡村需要你做什么?核心是“结合个人优势 + 乡村需求”。 1.先预判:2050年的乡村要什么人? 基础:有“四个自信”,懂政策、尊重乡村实际,不盲目照搬; 方向:能适配“农业农村现代化”,比如懂智慧农业、数字乡村、生态文旅的“复合型人才”。 2.再找方向:乡村需要这些类型的人(结合专业选) 人才层次核心职责适配专业/ 能力 领军型区域规划、资源整合 公共管理、区域经济 复合型管理产业运营、项目落地工商管理、农业经济 专业型技能技术支撑(如农业技术、电商运营)农学、计算机、市场营销 基础型服务日常运转、连接群众师范、医护、社会工作 3.想清楚:职业≠事业,可这样衔接 自身是本源:先梳理你的优势(专业、兴趣)和潜力(学习力、抗压性); 职业是载体:毕业初期找乡村相关工作(村官、农业企业职员等),练“服务力”; 事业是追求:在实践中找到热爱的方向(如“帮家乡农产品出圈”),做长期投入。 小贴士:提前通过实习、志愿服务体验乡村,避免“工作后才发现不适合”。 三、“行”:从“想”到“做”,大学生现在就能动起来 “知”和“思”最终要落地,无论在校还是毕业,都有具体路径: 1.在校期间:提前“热身”,积累经验 信息式了解:关注“学习强国”“农业农村部官网”,看《乡村里的中国》等纪录片,避免对乡村的刻板印象;利用寒暑假做乡村调研,搞懂“乡村缺什么”(是技术还是销路?)。 互动式参与:参加“乡村振兴论坛”“大学生乡村创意大赛”,或加入“三下乡”、乡村支教,面对面感受乡村。 项目式合作:用专业做“小项目”—— 艺术生帮乡村设计文创,电商生帮农民运营短视频,师范生设计课后活动,时间灵活还能积累经验。 2.进入乡村后:记住“四个坚持”,避免“水土不服” 坚持“接地气”:多走田间地头,和农民一起干活聊天,不摆大学生架子; 坚持“办实事”:聚焦具体问题(如帮村卖农产品),不喊口号、不做表面文章; 坚持“守底线”:懂《乡村振兴促进法》《土地管理法》,不违规、不谋私利; 坚持“常学习”:参加政府培训、线上课程(如 “云上智农”),向老干部、专家请教,不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。 3.长期成长:做“事业型”人才 坚持写“工作日志”:定期总结“做了什么、效果如何”,我自己写了15 年,能清晰看到成长; 善用工具:用思维导图梳理个人规划、工作项目,让思路更清晰; 平衡自我:兼顾家庭、健康,只有自己状态好,才能长期为乡村做事。 结语:乡村振兴,你我都能搭把手 乡村振兴不是“某代人的事”,也不是“某类人的事”—— 在校时帮乡村做小项目,毕业后扎根一线,甚至在城市帮乡村卖货、传播乡村文化,都是参与。 希望大家以“知”为基、以“思”要、以“行”为实,找到自己与乡村的“连接点”:既实现个人价值,也为“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”添一份力。让我们一起,静待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!
|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