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原圈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中原圈 首页 公益 查看内容

开封【善读书院】领头雁计划|汪星宇:乡村笔记,照亮乡村美

2025-10-22 19:13| 发布者: 张编辑

 


本文全部转载于“乡兴志联”

汪星宇老师带来的乡村笔记,照亮乡村美,分享社会企业创业者背后的故事,复旦本科、纽约大学国际关系硕士,2017年毅然放弃精英路径,拉着伙伴辞职创办“乡村笔记”,深耕乡村振兴7年。

1.为何偏选乡村?组数据说透“必要性”

不是情怀驱动,而是看清了中国的“另一半”:

2024年户籍城镇化率不足50%,近半人“根在乡村”,不懂乡村就不懂完整的中国;

2020年脱贫标准是家庭人均年收入4000元(月均 300 + 元),仅解决温饱,远没到“过好日子”;

2023年全口径粮食自给率81%5%缺口对应7000万人(约北京+上海总人口)的需求,乡村是粮食安全的根基。

2.最大弯路:别用“居高临下”做帮扶

初入湘西卖腊肉时,团队带着“城市帮乡村”的优越感,却遭老乡反问“猪为你死,你得负责”、孩子抵触“扶贫是不是嫌我们烂”。醒悟:乡村振兴的前提是“平等共情”,少点“我来救你”的姿态,多点“换位思考”的尊重,否则再用心也难落地。

3.破局关键:2个项目打通“城乡互融”

绕开“直接卖货“的误区,“连接”找突破口:

乡土研学:对接城市劳动教育、亲子体验需求,让城市人走进乡村“学割稻、听乡音”,先“懂乡村”再“支持乡村”;

“城市职旅”:资助 1000 + 乡村中学生赴城市看企业、逛大学,用 “亲眼看见的可能性”,解决“不知为何读书”的动力难题。

4.让老乡赚钱:靠“三产融合”破“一产低效”

针对“种得多赚得少”的痛点,用云南咖啡做示范:

乡村端:改希望小学为“咖啡庄园”,教老乡做加工、接研学,让 “卖鲜果”变“卖体验 成品”;

城市端:在成都建“山海青年空间”,既卖乡村产品,又对接创业资源,让5 /公斤的鲜果,能转化为600 / 30 杯美式的价值。

5.深层价值:乡村有“不卷的成功”

不只是“帮老乡增收”,更给所有人另一种生活选择:无需比拼权名利,种咖啡、做研学、拍乡土视频都能算“成功”—— 这种“不用和别人比,只做喜欢的事”的“非共性成功”,正是乡村最动人的吸引力,也邀青年赴乡村,共筑“不一样的故乡”。

最后想和大家聊一个更本质的问题:乡村振兴不只是“让老乡赚钱”,更是“让更多人找到好的生活方式”。我们常说“共同富裕”,但物质极大丰富后,人追求的往往不是“拥有多少”,而是“比别人多多少”—— 权、名、利,这些“共性成功”永远稀缺,因为最有钱、最有名的只有一个。

但在乡村“成功”可以有另一种定义:你可以靠种咖啡获得安稳的生活,也可以靠做研学获得他人的认可,还可以靠创作乡村艺术获得精神满足。这里的“成功”不是“比别人强”,而是“做自己喜欢的事,过自己想要的生活”—— 这就是“非共性的成功”。

我们现在做的,就是邀请更多青年人到乡村:35岁前,不用只盯着高楼大厦和数字屏幕,也可以去山河湖海间,把他乡变成“共筑的故乡”。今年我们要落地10个山海青年空间,也在用双师课堂、AI 技术帮乡村教育提质。

 
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

网站简介|版权说明|广告服务|联系我们|中原圈

GMT+8, 2025-10-23 03:30 , Processed in 0.042485 second(s), 26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返回顶部